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圍繞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完善信訪制度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信訪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對信訪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增強三種意識,靠前一步、主動作為,奮力實現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推動信訪形勢穩定好轉、根本好轉。
增強風險意識,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源頭防線
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必須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當前,全省信訪形勢總體平穩,但部分重點領域信訪矛盾易發多發頻發、越級上行,有的涉眾型問題久拖不決,新老矛盾碰頭疊加、各種訴求相互交織、網上網下關聯滲透,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風險。對此,要堅持預防和化解并重,統籌推進控增量、減存量、防變量,努力使問題少發生、矛盾不積累、信訪不上行、風險不升級。
提高決策質量,防控決策風險。要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這一法定前置條件,暢通群眾參與渠道,多與群眾溝通協商,使評估過程成為尊重民意、傾聽民聲、化解民憂、凝聚民心的過程,最大程度減少政策論證不充分、執行“一刀切”、調整“急轉彎”等帶來的信訪增量,嚴防決策隨意性、不科學,侵害群眾合法權益。要加強社情民意分析研判,預判風險所在,開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主動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努力把矛盾化解在群眾信訪前。
回應群眾關切,化解突出矛盾。每一起信訪事項都是潛在的風險隱患,拖得越久化解難度越大、風險系數越高、矛盾越容易激化。要加大信訪積案化解力度,抓實抓細領導包案責任制,“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研究解決辦法,一體推進解決問題、幫扶救助、思想疏導等工作,力促信訪群眾“事心雙解”。要極為重視初信初訪辦理工作,讓群眾第一次信訪就有人受理、有人調查、有人處理、有人答復,以最快速度和最優方案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有效減少重復信訪。
加強排查處置,防范風險升級。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但是防范風險必須走出門去。要依托基層黨組織和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對各類矛盾風險特別是涉眾型矛盾風險加強基礎調查、動態排查,做到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防止矛盾擴大化、對抗化。要加強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建設,提高應對處置各類矛盾風險的前瞻性和實效性。要健全應急處置機制,推動問題在第一時間解決、事態在第一環節控制,嚴防風險隱患外溢上行。
增強法治意識,切實把信訪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五中全會提出,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對信訪工作而言,“暢通”就是確保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規范”就是推動信訪工作依法規范運行、群眾訴求依法理性表達、合法權益依法有效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我們要主動把信訪工作放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局中定位考量,進一步加強信訪法治化建設,在法治化軌道上開展信訪工作、破解信訪難題,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依法做好信訪工作。讓群眾依法信訪,行政機關和信訪部門必須首先依法辦事。各級行政執法機關要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三項制度”,杜絕執法不規范、不文明、不透明等問題。各級信訪部門要加大《信訪條例》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力度,用好信訪督辦函、風險提醒函、問責建議函“三函”制度,對應辦不辦、推諉扯皮、弄虛作假等行為,嚴肅倒查責任。要建立健全信訪基礎業務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標準化管理、信息化支撐、責任制落實,提升信訪工作規范化精細化水平。要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堅持程序與實體并重,不能以“程序性辦結”替代實體性解決問題。
依法化解矛盾糾紛。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權威地位,堅持依法按政策處理信訪問題,群眾反映的問題應該解決的,依法按政策一次性解決到位,不留“尾巴”;不應該解決的,做好解釋疏導工作,不能為了化解一時一地的矛盾而突破法律政策底線。針對群眾訴求合理或者具有一定合理成分,但由于相關法律政策特別是一些“土政策”不夠完善、不夠銜接甚至相互“打架”導致無法解決的,要積極協調推動破解,絕不能“依法不辦事”,簡單“一拒了之”。
依法規范信訪秩序。依法規范信訪工作和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偏頗。要把法治教育貫穿于信訪工作全過程,創新載體、方法、手段,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要堅持法德并舉,加強道德建設和誠信管理,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信訪生態。對那些無理纏訪鬧訪、牟取非法利益甚至聚集滋事、擾亂秩序等違法行為,要按相關法律規定嚴肅處理,樹立正確導向。
增強協同意識,提升信訪矛盾綜合治理效能
五中全會把“堅持系統觀念”確立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的矛盾糾紛越來越多,信訪問題的跨界性、關聯性、復雜性顯著增強。比如,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涉眾型信訪問題,涉案平臺公司存在注冊地、經營地、事發地和投資人所在地分離,總部與分支機構分離等問題,利益受損人員涉及多個省份,給傳統屬地管理為主的化解處置模式提出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突出“大信訪”理念,注重協同共治、多元參與,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集約高效服務群眾、化解矛盾。
打造綜合化解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考察時強調,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要加快建設功能完備、資源充足的“一站式”綜合化解平臺,多中心合一,構建“聯合接訪+訪調對接+多元化解”新模式,探索“調解優先、訴訟斷后、黨政兜底、信訪統籌協調”新機制,解決群眾“多頭跑”“來回跑”“不知往哪里跑、不知找誰辦”的問題。
創新協同共治機制。對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信訪突出問題,建立條塊結合機制,把部門專業優勢和屬地管理優勢發揮好,既注重從政策制定和完善層面推動問題批量解決,又壓實基層責任,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矛盾有效化解。對房地產、集資融資等跨領域、跨地域的信訪事項,建立涉事部門和問題屬地對接聯動機制,步調一致化解矛盾、防范風險。對“人事分離”信訪事項,探索實行屬事地、屬人地、共同上一級信訪部門3個主體“責任捆綁”,主辦、協辦、督辦同頻共振,集聚合力攻堅。
組織社會力量參與。信訪問題量大面廣,僅僅靠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來處理遠遠不夠。要搭建信訪調解、公開聽證、會審評議等平臺,組織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調解專家和“五老”志愿者等一起參與調處化解矛盾。要組建信訪聽證、復查復核等專業人才庫,充實專業力量,為信訪群眾找理、為責任單位找路、為解決問題找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律師事務所、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化解信訪矛盾。(作者系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